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藻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WENZAO USR PROJECT

banner1109_2.jpg
  • 字級大小

 

一、仕安社區照顧與社區經濟

 

仕安社區位於臺南市最北端後壁區之西部邊區,早期稱下長短樹,光 復後改名為仕安村,縣市合併後改為仕安里。仕安社區是共老、共好的社 區發展典範,但在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潛在困難有待持續解決。


仕安社區屬典型的傳統偏鄉社區,長期受困於人口外移、在地老化與 派系紛爭。2000 年發生的遠傳基地台拆遷事件,型塑社區意識。自 2011 年起,社區里長與在地居民進行社區綠化,也自力投入社區醫療車、醫療 服務與獨居老人的供餐服務。過程中社區居民逐漸了解,只有發展自有的 社區經濟,以社區經濟支撐社區照顧與公益,才能避免政府補助的不確定 性,及自力投入的有限性。因此自 2012 年起開始尋求各種社區經濟發展 策略。因為後壁為稻米之鄉,稻米種植為在地居民之專長,社區幹部也熟 知稻米產業供應鏈,以及利潤創造結構。最後,終於找到以合作社模式(2013 年),開啟仕安無毒米之社區經濟。


合作社除了對於當地土地永續環保與契農回饋外,並與主婦聯盟、中 國信託公益基金等團體合作建立銷售管道,2014 年度起,仕安無毒米開 始盈餘回饋社區。2015 年社區開始規劃種植、碾米、包裝一貫化作業。 2016 年開始興建,預計 2017 年 6 月份試車生產。


本子計畫主持人長期深入仕安社區發展,從社區綠化、陪醫車、社區 醫療、供餐的發起,參與社區經濟概念發想、成形,慣行農法、無毒栽種、 以及有機的爭辯討論,碾米加工規劃,探索返鄉青年的困惑、成長與貢獻。 自 2013 年起以「文藻社會創業研究中心」團隊系統化長期觀察研究仕安 社區社區公益與仕安合作社的長期變遷,也陸續將仕安社區納入授課課程 討論個案,2014 年帶領學生參訪後壁區仕安社區、土溝社區;2016 與 2017 年並指導學生投入教育部青年署社區發展計畫。

 

偏鄉社區困境

仕安社區居民約 600 多人,高齡人口達 22%年,與其他偏鄉地區一樣 面臨年輕人口外移的問題。長輩缺乏照料,老年人因著簡樸節省的習性, 經常一餐吃到隔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使得社區老年人積習成病。需要 就醫時,為避免打擾工作中的晚輩,常寧願在西藥房拿藥,而不願到醫院 就醫。而偏鄉地區兒少的學習資源、學習環境與文化弱勢情形,也普遍存 在於仕安社區。
 

[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理想與行動

里長從 2011 年起獨自捐贈、實施社區醫療就診服務車,也邀請柳營蔡醫師於當地活動中心定期駐診,照顧老年人在『行』與『醫療』方面的 需求;創立社區廚房,每週提供老人供餐,照顧老年人的『食』。申請政 府各項計畫補助。結合台南附近大學的支援,開始進行社區綠化與社區營 造。台南藝術大學研究生長期進駐啟動社區營造,並成立仕安青輔社,自 發性幫助仕安里學習弱勢、經濟弱勢的學童夜間課輔。2015 年返鄉青年 的加入後,爭取中國信託基金會補助,結合社區營造資源,深化學童課輔 的深度、廣度。2017 年將加入文藻大學學生團隊的跨文化體驗。但社區 居民開始發現,政府計畫性補助與個人的力量都不足以長期支撐社區永續 發展,只有發展社區經濟,才能兼顧社區發展與社區公益的永續目標。如 何建構當地特色的社區經濟,以永續社區公益發展,成為社區幹部與居民 討論的重點。
2013 年里長召集六十多位居民成立『仕安社區合作社』,種植銷售仕 安「世代平安」無毒米。摒除慣行農法,採用無毒耕種,統一購買資材, 降低契農成本,統一管理期程,引進技術交流,保證品質,高價契約收 購,確保農民無毒耕種,社區居民參與無毒米包裝、倉儲與銷售。更秉 持社區能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目標,將合作社所得的利潤, 兩成捐贈社區公益基金,以「一包米的力量」成為共老、共好、共創的 社區典範。

 

建構經營模式、永續社區經濟與社區公益

經長期規劃,社區合作社朝向六級產業化發展,除了無毒米契作、銷售外,擬建立自行加工能力,以及品牌銷售通路。合作社討論決議增資興建碾米廠,目標建置合作社稻米冷藏碾製能量,減少對外部碾米廠的依賴度,提升乾穀碾製率,增加仕安米銷售收益;並有效管理無毒黑豆採收後冷藏儲放品質,提高二期轉作黑豆之收益。開發稻米二級產品,配合自有碾製產能建置,將以往被碾米廠回收的碎米由合作社自行回收使用,藉由碎米等原料開發米麩及爆米香等產品,除提供消費者無毒米食副產品外,配合長短樹鐵馬道休憩站的設立,提供往來遊客玩、食新選擇,創造社區其他收入來源。提高產業收益,以合作社之企業化經營協助仕安社區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之理想。
上述計畫獲得政府部門補助與社區居民認同、集體增資,並得到旅外鄉民長期無償提供土地,自2016年底整地動工興建,預計2017年6月試車生產,完整「世代平安」無毒米產銷經營模式。接著著手開發米製加工產品,逐漸建構仕安社區經濟的「六級產業化」,亦即仕安社區能獲取種稻一級產業,經過碾米與米製品加工(二級)、販售(三級)到消費者,所創造的利潤。

 

二、大學與社區組織共創(co-creation)

 

本子計畫主持人經由長期參與,以及與仕安社區合作社主要幹部討論,我們發現仕安社區經濟與社區公益雖有初步成效,但永續經營與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存在許多盲點,需要深入調查,才能了解問題所在,以持續進行。


首先,是社區老人長期照護需求,目前雖已提供每週一天供餐、五天陪醫車等服務,但是否滿足實際需求,甚至如何結合政府長照政策等。學童課輔方面,經文藻學生團隊2016年青年署社區發展計畫的參與,以及與當地幹部、學校教師討論,顯示當地學童因隔代教養,文化、資訊等刺激不足,仍有待加以輔導。尤其是學童、學校老師對於跨文化資訊(知識)的期望。綜合上述,我們與社區幹部皆認同,應該重新檢視盤點仕安社區五年來社區照顧與社區公益之執行現狀,與未來需求缺口。


其次,社區經濟,永續社區公益,解決社區問題,保護土地,是社區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但在發展過程的關鍵轉折點,我們發現不斷衝突、折衷與堅持的結果,產生許多問題。例如,慣行農法與無毒耕種之爭論、無毒資材利潤分配與契農保證收入的爭議、加工倉儲平台運作與土地永續環保之討論等等。幸運的,在社區公益與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在數度的轉折過程,均得以維持原有初衷。在轉折過程中,台南藝術大學團隊與文藻大學的理念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也因此,社區幹部深入分析,依賴一級產業模式,不足以長期支撐社區發展與社區公益,認為結合種植、加工、社區行銷的六級產業模式,才能永續發展。


目前雖然社區居民集資與水保局補助成立碾米加工廠,但是如何擴大無毒米生產面積,建構碾米廠營運模式,推動品牌行銷,以及產銷不一致等問題,都有待解決。換言之,如何建構永續的經營模式,並且從社會創業的觀點,建構社區型社會企業,以及藉由工作融入,解決社區老農問題等都是社區即將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認為盤點社區經濟發展現狀為建構仕安兼具社區公益、永續環保,以及社區經濟的社會創業機制與營運模式的重要步驟。


第三,在與社區幹部、社區長輩討論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社區居民對返鄉青年在社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之期盼。過去五年內,台南藝術大學研究生,本地返鄉青年,入籍仕安之社區營造青年,投入仕安發展過程。如何吸引、培養、深化、以及擴散返鄉青年效應,成為仕安社區關注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