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藻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WENZAO USR PROJECT

banner1109_2.jpg
  • 字級大小

 

一、緣起

 

2014至2015年台灣經歷一系列食安風暴,其中茶葉也被捲入風暴中心。數間廠商的手搖杯茶飲被檢驗出殘留殺蟲劑芬普尼超標接近十倍。國人愛喝茶,但是茶的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是嗜茶者說不出口的問題。

 

1985年,台灣食品加工業推出了第一瓶的罐裝茶飲,從此大大地改變了國人喝茶的習慣。進入1990年代後,茶類飲料逐漸取代碳酸飲料,成為我國飲料市場主流。自2001年茶裏王、御茶園上市,炒熱了綠茶產品。2005年每朝、油切系列等產品帶動添加機能素材加乘健康概念。根據台灣製茶公會統計,台灣每年茶相關消費金額就高達850億元,另外國內各大通路販賣的瓶裝茶就占了250億元。另一個改變茶飲消費習慣的,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靡大街小巷的手搖茶飲料。根據財政部資料中心的統計,2014年國內飲料業家數已達15,886間,創造了365億的產值。茶飲在國內是一個龐大的商機,這也說明低價的進口茶葉才是飲料工廠與手搖杯茶飲的最大宗原料來源。附件表2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茶葉進口量25,518公噸已經超過了生產量台灣本地茶葉的生產量19,349公噸。

 

從台灣茶葉的發展趨勢來看,茶葉種植由北部往南發展、由低海拔往高海拔、由外銷為主到內銷為主。當北部外銷為主的茶區萎縮後,中部以內銷為主的茶區,在國人以及觀光客追逐清香的高山茶趨勢下,高經濟價值的茶園越來越往高山擴張,造成高海拔山區的濫開濫墾,水土保持問題嚴重,茶葉農藥殘留不時被報導出,農藥的使用隨著雨水沖刷進水庫集水區等隱而不顯得問題。原本適合提供人類飲食的淺山區的茶葉,反而因為茶葉品質不如高山茶來得為消費者喜愛,造成價格低落,品質與價格又無法與進口的東南亞茶競爭。

 

茶葉是台灣少數仍然有競爭力的農產加工業,它需要有合適的地理風土條件,同時製茶也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它的產業鏈跨越一級到四級產業:從茶園管理、茶葉加工製作、茶葉的包裝與分銷、到茶葉的文創設計。它有很高程度的地緣黏著性,對地方就業與地方經濟貢獻很大,茶經濟養活了台灣小農家庭。然而這個茶經濟體系卻也面臨人口老化、年輕人接班意願不高,茶經濟通路85%為茶商所控制,茶農的收入淺薄化。

 

二、社區的挑戰與雲科大的優勢

 

南投竹山鎮茶園概況

 

南投縣竹山鎮照鏡山茶園做為晚開發的淺山茶園,與其他茶區競爭呈現出相對弱勢。首先,淺山區的自然環境雖然最適合做為食物生產基地,而且沒有高山茶園開發所造成的土石流問題。但是就茶葉品質來說,淺山茶葉不似高山茶的生長環境,日夜溫差大、雲霧繚繞,所生長的茶葉較細嫩,相對香氣高、苦澀感低,較為現代的消費者喜愛。其次,照鏡山作為後進的茶區,製茶專業知識的累積上,不似北部的老茶區像坪林包種茶、竹苗的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茶)、南投鹿谷的烏龍茶,都累積了很高的知名度與豐富的製茶技能。所以照鏡山的製茶師過去都是技術的輸入者,學習鹿谷師傅的製茶手藝,也因此照鏡山的茶很早就被納入到鹿谷的品牌與銷售網中,照鏡山的毛茶大都是被盤商收購,在鹿谷精製後與鹿谷烏龍會合出售。或者茶菁直接被鹿谷茶廠收購,製成鹿谷茶販售。第三,照鏡山產的低海拔茶知名度低,市場上價格低廉,茶農基本上就是賺個工資,無法提高地方品牌價值。

 

雲科大產學合作近況

 

雲林科技大學與南投縣竹山鎮有緣山林生態農場,於2016年獲得教育部典範計畫補助,成立「茶學堂」團隊,推動「企業挺農翻轉台灣典範計畫」,讓企業挺農直接守護台灣,攜手支持、支援年輕人回鄉經營茶供需事業,透過合作夥伴有緣山林有機農場契作平台,建立企業與農夫的連結,守護台灣土地。該計畫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老師與學生,共同組成創業團隊,協助有緣山林有機農場,創立營運模式與行銷企劃,藉由企業下單「好茶團購」,直接支持翻轉農民耕作方式,解決添加農藥化肥帶來的水土污染問題,達成「環境守護」、「永續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參加「好茶行動」,不僅直接翻轉農民農耕,還可以參加茶學堂的採茶、製茶體驗,下鄉綠色旅遊,讓員工參與企業的綠色行,從員工福利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

 

雲科大與有緣山林生態農場的合作契機,緣於文化資產維護系開設一門「飲食文化資產」課程,授課老師至竹山尋找茶、泡茶工具時,碰巧遇到農場主人在友人家閒聊,幾番茶湯下肚,農場主人立刻提出要將他們休耕多年的淺山茶園(照鏡山茶園)跟雲科大該門課程進行產學合作;經過多次交流,從創立茶學堂課程開始,到2016年受教育部計畫補助、正式建立產學平台迄今。雖然才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卻也達到擾動地方社區的效果。

 

茶鄉的居民開始好奇地打探這群大學老師跟學生到底會不會種茶、顧茶園,由於照鏡山茶園主要還是以慣行農法為主,大量噴灑農藥、除草劑,看不慣這塊產學合作茶園「雜草與茶園共生」的景象,隨著草比茶多、草比茶長,鄉民爆出到底這群師生是「種草還是種茶」的納悶。雖說如此,還是有鄉民跳出來表態,希望可以跟大學合作,添補本身在設計與行銷方面知識與專業的不足,而大學師生則希望可以跟隨老茶農的體力勞動,學習照顧茶園與製茶的技藝。2017年,在照鏡山種無毒茶葉的「南投縣竹山茶業運銷合作社」曾錕山理事長,主動表達想跟雲林科技大學合作的意願,希望雙方能各貢獻所長,這對大學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大鼓勵;同時,兩位已經畢業的雲科大校友經過一陣子的陪伴實作,遂表達想要創業的構想,如今,也跟有緣山林生態農場、獅頭湖茶區的茶園簽下合作,光高山茶園就有三甲之多,除了轉型有機、無毒耕作外,也提供場域進行產學合作,開始跟照鏡山茶園的社區互動。

 

雲科大產業文化優勢

 

雲科大長期經戮力於台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活化再利用,特此詳述:

 

1. 產業文化資產調查經歷豐厚:長期從事台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國外案例調查分析,包含台灣鹽業、糖業、鞋業、紡織業、烘焙業等,其中,台灣鹽業與糖業從歷史調查延伸至產業活化再利用、展示內容、活動規劃辦理等,是少數從產業歷史調查中萃取出文化內涵,進行產業文化價值提升的。

 

2. 擁有在地社區經營經驗:產業調查中,離不開在地社區的交陪、經營與文化交流,過去的經驗中,就曾參與並辦理布袋鹽田、七股鹽田(含鹽村社會網絡)、花蓮糖廠的社區資源調查、體驗活動、產業文化小旅行等,也在台灣鹽博物館進行女鹽工的特展;在承辦文化部產業文化資產計畫之際,與虎尾毛巾業者籌辦第一場的毛巾小旅行,從棉花到毛巾工廠、文創產品等一條龍產業參觀體驗行程;在辦理雲林地方文化館與社造計畫時,整個團隊師生共同陪伴在地社區經營、活動辦理與成長,經驗豐富。

 

3.台灣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與國內外產業文化資源鏈結性強:提案單位除了參與台灣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外,從2006年開始,伴隨文化部計畫與歐洲、日本相關案例接軌、結盟,引進國外發展案例提供台灣參考、適性分析討論,並應用在不同產業中。